桥西区“点、线、面”结合做好新农合工作惠泽群众
为使“新农合”真正成为“群众满意”工程,我区合管中心针对群众反映的“就医难、看病贵”问题,突出“点、线、面”相结合,下大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,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新农合制度成果。
一、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,构建新农合基础平台。为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,实现“小病不出村和镇,大病不出区”的目标,积极建设覆盖全区的农村合作医疗网络,提高医疗服务能力。确定医疗机构,按照合理布局、方便就医、平等竞争、公开择优的原则,与轻工医院、桥西医院及东窑子镇卫生院和14所村卫生室签订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;加强人才培养,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定期举办培训班,健全医疗网络,有效提高了乡、村级医疗保障能力,使乡级住院次均费用控制在1000元,区级住院次均费用控制在2600元。
二、以统筹补偿典型病种为主线,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。为缓解农民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问题,我区以大病统筹为抓手,不断提高补偿比例。2011年慢性病门诊补偿范围扩大到16种,其中11种慢性病年封顶线提高到5000元、5种慢性病年累计封顶线提高到60000元。将区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报销起付点由400元降至300元,报销比例从60%提高到70%,将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报销起付点由200元降至100元,报销比例从70%提高到80%,每人年封顶线由40000元提高到60000元,妇女正常产补助从150元提高到200元。同时,村、乡级一般门诊医药费用的补偿比从30%提高到35%。
三、以推进合作医疗保障为平面,确保惠民政策全覆盖。为促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,进一步扩大农民受益覆盖面、提高受益程度,我区成立了由区长任主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、由纪检、监察、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和农民代表为成员的监督委员会。制定出台了《桥西区新农合医疗制度方案》、《桥西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》、《桥西区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》等一批规范性文件。结合我区农村实际,依托新闻媒体、政府网站、村务公开栏广泛宣传新农合政策,编印新农合医疗参合须知、参合农民住院须知等宣传资料2万份,下发到群众手中。全部资金实行专户储存,封闭运行,补偿款由区财政从专户支付。保证新农合基金安全和有效使用。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合理检查、合理用药、合理收费的督导检查力度,要求乡级、区级定点机构目录内用药达到95%和90%以上,大型医疗项目检查阳性率不低于80%,有效降低医疗费用。农民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。
|